師法自然 自然有道 ——張保才書畫印象 *王學仲 久聞河南書畫界的張保才妙筆生輝,我與他卻素未謀面,其作品多次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展出,贊譽如潮,在出訪韓國時還受到前總統金泳三的接見。這不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嗎?聽同仁提及張保才的書畫和事跡多了,他的名字也像傳情的丹青,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的心里,眼前仿佛看到了張保才熠熠升輝的書畫作品。然而,傳說與實際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好的傳說無疑又成了通向了解的橋梁。2005年元旦前夕,有朋自遠方來,帶來了2004年3月版的《河南畫報》張保才專輯與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張保才《題畫的感悟》一書,披閱再三,不忍卒讀,張保才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大氣得似乎拉近了天地之間的距離,讓人如臨其境,足見張保才雄厚的創作實力。 張保才的書畫作品近求法度、虛求神韻,用墨蒼茫厚重、揮灑淋漓,師法自然,而又自然有道,其山水畫遠景浩渺、近景可觸,無論畫面大小,觀山則雄渾磅礴,觀水則湍急瀠洄,或氣度恢弘,或伸手可掬,無不透著山之靈氣、水之靈氣。觀其畫,眼前重巒疊嶂,奇峰吐秀,古松傲然,山在云上飄,水在石上流,樹隨風搖曳,花臨風綻放,遠景似煙,松濤陣陣,似有王維山水詩的神韻,讓人在領略祖國山川勝景的同時,也強烈地感受到藝術的魅力。 張保才的書法作品也同他的山水畫一樣,力透紙背,尺幅千里,看不盡的深邃,回腸蕩氣,韻味雋永,顯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最高者當屬詩文,而丹青之事不過是文人把玩之物。自古以來,唐詩宋詞可謂卷帙浩繁,而傳世丹青卻如鳳毛麟角。古體詩帶著中華民族的神韻與中國的漢字一樣方方正正,從中也體現出中國人的尊嚴和做人的道理。讀古詩使人明智,會寫古詩能抒發人高古的情緒,古詩在當今仍有著它的審美價值。如果說自由詩是高聳入云的空中樓閣,那么,舊體詩就是自由詩的基石。張保才能詩善畫,顯然是繼承了中國傳統的畫風詩韻。他工于舊體詩,兼寫自由詩,舊體詩言志,恬淡而嚴明;自由詩如其書畫,師出自然,自然有道,融匯了他對生活、藝術新境界的探索和感悟。他的《題畫的感悟》一書,古體詩與自由詩均不乏“神來之筆”;并以詩的語言入字入畫,為自己的書畫作品題詩,畫龍點睛。張保才融詩、書、畫為一體,不失為書畫界的一位“奇才”。 在欣賞《河南畫報》張保才專輯與他的《題畫的感悟》一書的同時了解到,張保才筆名春谷、幼名樂溪,河南省新密市楊臺坡人,已年屆六秩。幼年時家境的貧寒磨礪了他堅毅的性格,與生俱來對書畫的熱愛促使他奮力步入了追求高雅藝術的殿堂。張保才在鄭州市博物館供職多年,早期學西畫,打下了堅實的寫生功底,后又迷戀于國畫、書法,尤對山水畫情有獨鐘。他憑著對藝術執著的追求和對大自然深深的依戀,40多年來,游遍華夏名山大川,領悟山川峻奇之美,河流奔騰之勢,小自飛蝶或爬的昆蟲,無不用心審視,揣摩其神。在太行山寫生時,張保才曾面對一塊巨石,歷時多日從不同角度觀察,始畫出太行山石獨有的紋理和太行皴法。在中緬邊境的山中寫生,張保才貪戀于眼前的美景,以至于在行進中迷失方向,他不顧自己身處險境,以野果充饑,以溪水解渴,數天風餐露宿,卻畫了上百幅山水奇峰速描。清人鄭板橋詩云:“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毫夜間思。削盡冗繁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闭怯辛嗽S多壯觀的美景凝結于胸,腦海里形成了巨大的形象庫,當伏案作畫時,才有胸中的物象奔流筆底,布局潑墨,鋪天蓋地,有發散、有擴張,其筆鋒多行如疾風,粗礪剛健,有刀砍斧劈之勢,一氣呵成大體,然后再以淡柔之筆相輔。在他的筆下,山的險峻,河的奔放,春的淡雅,夏的蔥郁,秋的凄清,冬的肅穆……大自然豐富的內涵,似乎呼之即出,出之傳神,新穎鮮活,富于生機。他用心靈去體會大自然的美妙,把激情展現在筆端,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他畫山畫水畫云霞,迷人的華夏風采,都被他用創造性的筆點染上了消魂的神韻。遠觀張保才的山水畫作品,可望,可游,可居;近賞,受其恣肆縱橫的筆墨沖擊,可感受到他奔放的激情,吐納乾坤的氣度。難怪詩人兼畫家李蔚在與世長辭之前,為張保才寫下這樣贊美的詩句;汲古鑄今脫穎出,千姿百態入新圖。云煙靈動地毓秀,江山壯麗峰突兀。書畫一體抒胸臆,德藝雙馨譽五湖。斯人丹青迫我醉,了得中州張春谷。 中國山水畫,是中國藝術家以東方人的審美觀念和對宇宙獨特的認識作為底蘊的語言。觀張保才的山水畫,毫無削足適履之嫌。他取眾人繪畫之長,化為己用,或黑中飛白,或白中洇黑,不一而足,形式多變,清新可人,韻味濃厚。古人畫水,多以線的律動來體現,而在張保才的筆下,卻以臥筆橫抹,既顯示水的流向,又可看出清風徐來,皺了平靜的水面,顯現出生動景象。張保才筆隨心轉,心手雙暢,這是他在山水畫中的太極心法。 張保才的山水畫與他的古體詩互相輝映,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寫:“涂天畫地寫精神,揮筆弄墨似流云,似有似無山水出,空蒙云煙不染塵”。美學家朱光潛說:“畫家都是不滿現狀的人,他要為人們營造一個最理想、最清凈、最美好的處所,供人們欣賞、玩味?!睆埍2乓运拇笫止P繪就了一幅幅絢麗的山水景觀,供人們在繁忙之余,能夠凈化思緒,美化心靈,借此得到美的享受,這是他無悔的追求,也是他人生的寫照。有人說:“書如其人,畫如其境”。每個人的作品都隱含著自身的情、意、志、精、氣、神。張保才說:“我愛畫山水,更喜涂流云。高山長我志,流水洗心塵。我愛寫林木,更喜畫游人。森林供鮮氧,客賢出詩文。畫中有我貌,書中有吾魂。貌魂成一統,自我方精神。憑人說短長,是非將永存?!睆埍2诺脑姷莱隽怂拐\的胸懷,他與世無爭、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凝結著他高昂灑脫的壯志豪情。有了這種心態,自然無暇于名利的紛爭。他筆下的一草一木無不浸潤著他“師出自然,自然有道”的理性,才有他無悔的對藝術人生的崇高追求。 求丹青精蘊,非潛心求索不可。從張保才的詩畫作品可以看出,他對考古、甲骨文、大小篆也頗有研究。張保才的詩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寓意深刻,哲理性強,生動感人,沒有咬文嚼字的造作痕跡,與書畫配合,更是相得益彰。譬如:他在一首山水畫上題了一副近乎對聯的詩:“峽谷行舟聽纖歌時高時低,萬山逶迤看山色忽春忽秋?!鳖D時為這幅靜止的山水畫賦予了藝術的張力。張保才的畫不僅傳神,而且此處無聲勝有聲,聲聲入耳,字字傳情。由此可見,張保才作畫,于無聲處聽驚雷,滴滴翰墨蓄乾坤,下筆氣貫神通,萬千景象,渾然一體,流滿了自然之色、天成之氣,達到了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 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取決于思想深度的和藝術形象,表現二者的載體是個人平時的勤奮、博學。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曠日持久的不懈努力,最終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鄧小平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文學藝術、各行各業都離不了文化的積淀。張保才的詩、書、畫三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他平時刻苦的學習精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艱辛跋涉,對事物的細心體察品味,今日的成績便是虛無飄渺的夢幻。人因夢想而傳大,只要付諸行動,而不是耽于幻想,努力和勤奮的結果,最終能讓人踏上理想的彼岸。 中原大地綿長的歷史古老而神奇,它孕育出恒久、豐富的文化積淀。唐朝畫圣吳道子生在河南,黃天厚土鑄就了他的吳帶當風。在當代書畫人才輩出的今天,張保才傳承著書畫事業的藝術使命,負載著老一輩書畫同仁的精神內涵,可謂“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 勿庸置言,打鐵先要自身硬,百煉純金,紅塵難掩其光,是金子本身具有閃光的素質。張保才不曾為名而奮筆,勤奮、不甘寂寞地追求藝術升華的精神成就了他的顯赫聲名。這株書畫界的長青樹,在生命的金秋,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 藝無止境。最后祝愿張保才的書畫藝術再攀新高。